贺州版鱼跃龙门的故事
胡庆生
“鲤鱼跳龙门”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一般人都认为其中的龙门是指山西省河津市的黄河龙门。这个龙门也称禹门,因为相传它是大禹治水时凿通龙关山而形成的。在我国叫龙门的地名很多,但禹门就是鱼跃龙门故事发源地的观点则普遍得到认同。现在贺州市博物馆内藏有两口清代铁钟,一是铸于乾隆34年的八步区莲塘镇丰祠庙钟,一是铸于乾隆21年的平桂区鹅塘镇北帝爷钟。两口古钟上均铸有鲤鱼跳龙门故事的图案,画面上一条鲤鱼从大门旁的波浪上跃出,门的后面则是一条龙,表明只要跃过这道门鱼就可化身为龙。其中北帝爷钟的图案上还在门楣上明确地标出“禹门”两个字。科举制度推行后,由于鱼跃龙门的故事又被用来比喻科举中试,于是龙门在国人心里就有了神圣的地位。关于禹门就是鱼跃龙门发源地的记载最早见于《三秦记》。《三秦记》是一部成书于东汉晚期的地理志书。也就是说禹门即龙门的传说至迟在东汉末已有流传。
但其实贺州也是鱼跃龙门这一故事的重要发祥地。宋人王象之在他的《舆地纪胜.卷323》中描述贺州的龙门滩时说:“至州城八里有滩曰龙门,《郡国志》云鱼登此门化而为龙,不过者曝腮点额,故号龙溪。”按照史书所载,龙门的位置是在距离原贺州老城即今天的八步区贺街镇街区水路约8里之地。但由于书上没有指明它是贺江下游8里还是上游8里,所以具体地点并不明确。向当地居民打听,一般认为是在贺江下游的八步区信都镇平龙村。平龙村有一个寨叫龙门寨。贺江从寨子的东侧穿过,流经龙门寨时,江面变窄形成峡谷,这就是龙门。在龙门的下游有一沙滩,至今群众仍习惯称它为龙门滩。在龙门和龙门滩之间的贺江西岸还有一座重修于清代嘉庆年间的庙宇叫壮龙观,是为了给在此处跃龙门的鱼儿们壮威所建。壮龙观北侧约
30
米
处保留有一座建于清代嘉庆18年的石塔,叫龙门宝塔,为壮龙观的附属建筑。据观内墙上的碑刻记载,在龙门赏月,别有景致。“龙门夜月”为旧信都镇的八景之一。信都龙门沿贺江水路距老县城贺街约180里,由此推测,史书上对龙门与贺州老城距离的记载是漏了“百”和“十“两个字,应改为“至州城百八十里”。
贺州版鱼跃龙门传说的产生时代也很早。由于《舆地纪胜》是引用了《后汉书.郡国志》的成果,《后汉书》“志”这一部份的作者是晋司马彪。“纪”、“传”这二两部份的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也就是说它的最后成书是南朝,与《三秦记》的成书年代相比要晚200余年。但这是一部关于东汉的断代史著作。也就是说这部书所记载的内容都是东汉时期的事情。所以贺州版鱼跃龙门的传说在东汉时期也应该已经广为流传了。因而从时间上看河津与贺州,黄河与贺江不知是因为历史的偶然还是因为互相的影响和传承,几乎是在同时产生了鱼跃龙门这个故事。如此,贺州信都龙门和山西禹门就可并称为中国演绎鱼跃龙门这个故事的南北双门。
贺州偏居南岭一隅,远离中原一带的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影响力十分有限。因此,尽管贺江版鱼跃龙门这个故事流行了约二千年,但它却不能象黄河版的故事一样传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