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观:钟山名胜之一
钟山丹霞观(又名天师观),位于钟山县公安镇塘贝村附近的白云山东麓的思勤江边,隔思勤江与塘贝村相望.离县城大约22公里.
丹霞观始建于东汉永寿元年(公元155年),从最初的始建至今已经近两千年了.此观历代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地方志没有详尽记载到底重建了多少次丹霞观,但明代洪武二十五年的那次重建却是有记载的.那次重建后不久,又在观的右侧建有“益公祠”,在观前建有戏台.可惜,观,祠及戏台均于1958年被毁掉(那个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有多少文物古迹被毁掉啊!),现在我们看到的丹霞观,是1984年群众集资在原址上重建的.此观是否照原样重建,我们不得而知.丹霞观观井内由供奉神灵的殿堂,斋醮祈祷的坛台和讲经诵经三室组成,天井两侧有望楼台榭,殿堂供奉有张天师等神像.观前是一块思勤江畔的平坦的大草坪,戏台就建在临江的草坪上,与观相望.观的后面就是白云山.明朝诗人张纯题有《白云山》七绝一首:“白云山上白云遮,原是清神道士家,甲乙艾荒微有字,丙丁羌老更无华.药泉细掬晨蒸术,丹石空明夜走砂,负客不知何处去,数声啼鸟隔烟霞.”
丹霞观依山傍水,山抱水绕,树木阴翳,景色十分优美.
钟山县志记载的“益公祠”即纪念钟益(字伯)的祠堂.我们现在看到的重建的祠堂,祠门横石匾书刻的不是“益公祠”三字而是“钟囗囗囗堂”五字.不知此石匾是古存的还是八十年代重建时刻的.由于曾做过斋醮,有红纸覆盖部分匾额,中间的三字看不清楚,估摸是“益伯公”三字,整个匾额应当是“钟益伯公堂”.
史书记载:明代洪武二十一年,瑶人盘大孝率领瑶民起义,攻占富川县城(注:古富川县衙置于钟山镇,洪武二十九年方迁现富阳镇),杀知县,后占领恭城,临贺,道州,永明……洪武二十三年十月,正千户钟益及其八子领兵抵钟山花山历时一年余平叛.钟山县志记载了丹霞观有一块明代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立的石碑(不知此石碑现是否仍在丹霞观).碑文记载了钟益的功绩及朝庭对他的嘉奖.因碑文字数较多,不便在此全文抄录,为飨读者,现概述如下:钟益时年三十七岁,山东济南府历成县朱家巷十四都人,早年从军后,官至河南蓝卫守御所正千户.洪武二十三年七月率兵抵钟山花山洞,到二十四年平定匪乱,后改调授富川额外守御所正千户,子孙世袭永镇,花山洞等处屯田山岭即给其耕种,钟益八子除长子钟龙俟后袭父职,余俱以百户世袭分调各卫所效力.益母韩氏封太安人,益妻朱氏封安人.
现钟山公安镇塘贝村附近有几个村的村民是钟姓人家,如江台村等,这几个村落的钟姓村民,是否为钟益后裔,笔者未曾前往考证.
丹霞观不但详实地记录了一段历史,还牵涉一桩道教疑案.
相传丹霞观为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祖师的栖所,张天师曾在此炼丹.张天师是否到过钟山,是否在丹霞观住过,有许多人是对此存疑的,因为没有任何道书记载张天师是否到过钟山.但也仅仅是存疑,未能作彻底的否定.民国时期曾任钟山县县长的卢世标题水口公园联:“万千重碧云漫漫掩丹霞谁从张道飞升采药归来弥浩劫;五百里富水滔滔连珠海我是卢敖百世垂纶小隐待澄清”.此联中的丹霞张道即丹霞观张道人,卢县长说此事还须待澄清.另据云,钟山县城附近的碧云岩(钟山县城的八景之一,历代士大夫游玩的官岩)的摩崖石刻中,有一首宋代的蒋燮的刻诗,诗曰:“汉室真人已驾鸿,空留洞府在山中.暮云凝合无非锁,俗骨腥膻自不通.束火杖黎深杳杳,袖椎敲石喜囗囗.若为化作双飞鸟,得与郎官继此风.”这里的真人即天师张道陵师祖.此诗与上所述的《白云山》七绝似乎佐证了张天师曾到过钟山.据传,素有“好入仙佛游”的大学士苏东坡,也曾询问过钟山碧云岩是否留下张道陵的“仙迹”.看来,张天师是否真的到过钟山,是否在丹霞观栖居过,只能是道教历史疑案了.
贺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李琼永先生在他的著作《雁叫秋风》一书里认为,不管张真人是否到过钟山,丹霞观出土的汉砖却是真实的,道教对钟山本地的影响是最大的,道教活动早早就渗透在这里的民间文化中了.
丹霞观,钟山著名的胜迹之一……(此文来源于红豆网,作者不详。)